斗是一種盛糧食的器具,也是傳統市制容量單位,十升為一斗,十斗為一石。一斗雖小,卻系百姓生計,下面就講兩個與斗有關的廉潔故事。
李畬是唐代監察御史,他為官清正,不徇私情,他的母親更是“清素貞潔”。有一次,李畬請人將自己的祿米送到家中,李母用斗稱量,發現與應得的俸祿相比多出了三石,按現代標準來換算,也就是多出了三百多斤大米。李母便問是怎么回事,差役回答道:“御史官的祿米在過斗時,按慣例是不刮平斗口的”,意思是沒有去掉冒尖的部分。李母又問運費是多少,差役又答道:“給御史官送糧食,按慣例是不收腳錢運費的。”李母一聽大怒,立即將多余的祿米退回,足額支付了運費,并將李畬找回家來,對他嚴加訓斥。她告誡李畬:“你身為監察御史,有分察百僚、肅整朝儀之責,怎么能不從嚴要求自己呢?慣例如此,慣例就是對的嗎?”李畬聽了母親的教誨后非常自責,從此更加注重清慎修身,其他御史聽說這件事情后,也為個人的律己認識不如李母而深感慚愧。
皮日休是唐代著名詩人,有一次,在前往毗陵赴任的途中,因天色已晚,便找農家借宿。當他向主人提出吃飯的請求時,主人卻面露難色,說什么也不肯盛飯,還將鍋蓋按得緊緊的。皮日休幾番好言之后,主人才將鍋蓋揭開,沒想到僅有一些橡子野菜糊糊。皮日休問道:“老人家,今年不是豐收年嗎?怎么還吃橡子與野菜?”老人家道出了其中原委:“我們毗陵有這樣一句話,糧食一石余,官家只作五斗量!他們大進小出,我們哪還有糧食吃!”
皮日休了解詳情后,感慨不已,不久便寫成了《橡媼嘆》這首憐農名篇,詩中他寫道:“持之納于官,私室無倉箱。如何一石余,只作五斗量!狡吏不畏刑,貪官不避贓。農時作私債,農畢歸官倉。”明明一石多的大米,貪官狡吏稱量出來竟然只有五斗!皮日休上任后,親到官府檢查衡器,嚴懲貪贓的倉庫官吏,并在門前放置“公平秤”一桿,用大石頭刻了一個“標準斗”。從此,毗陵百姓買賣糧食,若懷疑秤量不足,就拿到“公平秤”“標準斗”上來檢驗。老百姓高興地稱這秤為“皮子秤”,稱這斗為“皮公斗”。
其實,無論是李畬母子,還是皮日休,所追求的無非是“公平”兩字而已。公平者,國之基也。從這個角度看,斗中盛著人間正道、民心向背。(蔡相龍杜喜燕)